本站目前处于试运营,所有数据及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通过邮件或微信反馈意见建议。感谢您的支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晨燕资产联系方式

电话:021-50871320

邮箱:ir@dawnpetrel.com

上海浦东新区兰花路333号世纪大厦20楼2004室

制造业投资仍未激活,不要说外需低迷且看制造业转移加速——2020年5月投资数据解读

2020-6-30 13:53:14 分类:宏观视角

写在前面:
本月尽管地产、新老基建双双发力,但是制造业依然表现低迷,当月制造业投资-5.3%,前值-6.7%。其中汽车行业当月-23.9%,前值-14.5%,进一步恶化。外需低迷只是制造业投资乏力的一个因素罢了,因为邻国越南作为我们制造业转移的目的地之一,今年上半年录得了非常出色的投资增速,5月单月增长高达30.6%。考虑到越南先我们一步与欧盟签定了自由贸易协定,其投资转移的势头短期内不可遏制。
日本、韩国乃至苏联的历史似乎正在继续上演。克鲁格曼当年提出的“发汗型经济”的增长极限不断被各种方式予以验证。虽然当年连日本经济学者都无法接受发汗型经济增长极限的学说,但是历史已经记录下了极限的发生。今天与其选择性的忽视邻邦的覆辙,倒不如正视制造业转移的现实,由低到高的产业转移必将发生,只有“非发汗”的“灵感型”产业才有可能探求无边界扩张的可能。


附:保罗·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神话》节选 1994
……曾几何时,西方一些舆论领袖发现,几个东方经济异乎寻常的增长速度不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令他们感到畏惧。尽管那些经济和西方经济相比还穷得多,经济规模也小得多;但是,它们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速度、它们持续地以数倍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的能力、它们在某些领域内挑战甚至超越欧美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这些看起来不仅对西方的实力,也对西方观念的支配地位提出了挑战。那些国家的领导人并不认同我们对自由市场或不受约束的公民自由权利的信念;他们越来越自信地宣称他们的制度更为优越:他们的社会承认强权乃至独裁政府,为了共同的利益愿意限制个人自由,现在政府管理着国家经济,牺牲消费者的短期利益以获得长期增长,他们的社会最终能超越西方那些
越来越混乱的社会。……
……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就象50 年代的苏联一样,主要靠令人瞠目地动员资源实现了快速增长。一旦把投入迅速增加对这些国家增长所起的作用考虑在内,就没有其他什么需要解释的了。亚洲的增长,就象高速增长时代的苏联一样,看起来也无非是由劳动和资本这些投入的惊人增加所驱动的,而不是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的。……
……太平洋周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异乎寻常地动员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些回报正是最乏味、普通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的。如果说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

——————————————————————————————————————————————
主要观点:
1、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本月当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9%,前值0.7%,开始进入复苏区间,符合预期。但随着国内外疫情的二次爆发,以及国内洪灾的蔓延,我们认为短期投资数据将出现反复。
2、传统的投资三驾马车——地产复苏程度扩大、基建进入复苏区间,制造业收窄但依然没有进入复苏区间
狭义基建投资(统计局口径,不含电力、铁路)当月增速8.3%,前值2.3%,增速显著扩大。政策继续发力,后续随着各路资金陆续下放,该数据有望在洪水期过后继续发力。
制造业当月增速-5.3%,前值-6.7%,仍未激活,低于预期,海外疫情二次爆发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制造业可能持续弱势。
地产开发当月增速8.1%,前值7.0%增速扩大,符合预期,此次地产复苏将决定基建扩张的高度,是地方政府能否扩大投资的关键所在。
3、新动能:
3.1基建新马甲——科教文卫:作为影子基建,本月科研投资低于预期其他子行业均实现了两位数的扩张
文体娱乐(包括各种博物馆、美术馆、体育场等楼堂馆所)本月增速11.7%,好于预期,前值-6.7%。行业受创于疫情,最后转正。
教育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兴建校舍、青少年活动中心),当月增长25.8%,前值15.4%,好于预期。停学有利于扩大投入,增加了工期。
卫生投资本月21.3%,前值13.7%,好于预期。随着后续特别国债的落地,我们预期将继续高速增长。
科研投资本月增长-2.1%,前值13.4%,意外回落,低于预期
3.2 电子行业本月投资增速22.8%,符合预期,前值24.8%。
通信互联网业本月增长18.9%,前值13.5%,好于预期,但是对于制造业整体来说占比甚小。
4、分地区投资比较:
和4月趋势类似,疫情控制的越早的区域投资涨幅越大,本月上海、浙江、山东的累计增速转正。发达区域中,江苏、北京、广东,依然显著拖累全国数据。目前的北京疫情二次爆发或限制当地投资恢复,未来一个季度受外需冲击的江苏、广东的恢复将至关重要。